“火眼金睛”守护矿石质量关
[图片说明]:何勇(左)向职工演示目估矿石品位。
在朱兰采场的露天矿坑中,一个身影常年握着一把地质锤穿梭其间——敲击矿石、观察断面、记录数据,动作娴熟,神情专注。他就是朱兰铁矿采运作业区生产组副组长、共产党员何勇。自2007年踏入配矿领域至今,十八年的时间,何勇从一名“门外汉”逐步成长为行业内的“技术大拿”,用坚守与钻研在岗位上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。
一
2007年,刚接触配矿工作的何勇面对复杂的专业知识和现场操作,一度感到手足无措。“配矿是个精细活,差一点品位,后续生产就可能出大问题。”他暗下决心,一定要啃下这块“硬骨头”。那段时间,《实用配矿技术指南》《配矿工操作程序》成了他的“枕边书”。白天,他跟着老师傅跑遍采场的每个角落,熟悉每一条勘探线,找准每一个矿带,记录每台电铲的作业要求和安排每台卡车的配矿比例;晚上,则对着生产报表的原始记录和当天下矿与输矿的对照表反复推敲,琢磨更优的配矿方案。
目估品位是配矿工的基本功,也是最难掌握的技能。为练就“火眼金睛”,何勇给自己定下一条规矩:每天取两件矿样,先凭经验目估品位,再送化验室进行化学分析。结果出来后,他便拿着样品反复比对目估与检测的差异,分析误差来源。日复一日的坚持,使他对不同矿岩、不同矿带乃至不同部位的矿石性质了如指掌,目估准确率也越来越高。2023年,在矿业公司“质量月”原矿目估品位劳动竞赛中,他凭借扎实功底一举夺得一等奖,被大家誉为“品位判官”。
二
配矿一线的突发状况,何勇总能在第一时间找到破解方法。2025年3月3日白班期间,采场输出矿石品位持续偏低,他立即扛起地质锤赶赴现场,逐个作业点排查。在63号电铲作业点,他发现Ⅷ矿带富矿层已被挖穿,后方大面积表外矿暴露——问题根源找到后,他当即在现场做好标记,调整电铲作业位置,增加高品位配矿铲的比例,同时通知铁路运输暂缓输出倒矿台2号仓的矿石。经过一系列精准操作,仅用两小时,输出品位便逐步恢复正常,当天配矿任务如期完成。
“一个人强不算强,团队强才是真的强。”作为副组长,何勇始终把“传帮带”放在心上。对新进班组的职工,他要求大家“勤跑现场、勤取样、勤总结”,带着他们一起倒班、一起分析数据,帮助新人逐步适应配矿节奏;面对前来见习的研究生和矿研院大学生,他毫不藏私,让他们跟随倒班职工参与配矿作业,从勘探线识别、矿带部位识别到品位目估,手把手教授配矿全流程。“何师傅教的不只是技术,更是对工作的责任心。”不少年轻人在他的带领下迅速成长,已能独当一面,为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三
随着采场深部开采推进,传统裸眼目估品位的方式已难以适应需求,新转入的地质工目估误差较大。为此,何勇总结提炼出一套“目估铁矿石品位”操作法,从工具准备到操作要领,形成系统、规范的方法体系。操作法中,“单块矿样敲打目估法”强调“一听二掂三观”;“作业台阶掌子面目估法”则需结合采场生产经营计划图、爆堆块段地质图与历史数据进行综合判断,甚至对高、中、低品位矿石的结构构造和部位分布都做了细致区分。这套方法不仅有效提升了目估精准度,更成为新职工培训的“教科书”,为配矿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从初出茅庐的“新手”到独当一面的“专家”,何勇用十八年的坚守诠释了一名配矿人的责任与担当。在朱兰采场的矿堆之间,他的脚步从未停歇——因为他深知,每一次精准的目估、每一次及时的调整,都是在为企业发展筑牢根基。这份对岗位的热爱与执着,正如他手中的地质锤,敲出了矿石的价值,也敲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。(攀钢日报通讯员 蒲勇 文/图)